背景
大多數人不知道,二戰之前,在宜蘭蓋有機場,在日本對美國宣戰之前。
宜蘭最初建造了3座機場:南機場,北機場和“秘密”機場。本文著眼於其中一座機場,就是南機場。儘管這些飛機場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而且地理位置非常接近。但事實證明,嘗試從其他飛機場的航拍照片,地圖或Google地球中尋找痕跡是徒勞的,除了剩下的一個曾位於北機廠的停機坪。
南機場仍有部分被保留,但其中大部分區域已改建為居民住宅,天然區域或科學園區。
幾年前我去參觀時,部分的機場對公眾開放,我不經意的發現它仍然是一個使用中的機場。軍方決定在通往基地的道路上建造一扇大門和一個警衛室,但基地的外圍連至稻田。我進入一個儲藏室並拍了幾張火炬盒的照片,然後才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在那裡。
歷史
機場於1936年開始建設,並於同年完成。建設主要是通過要求(命令)當地農業學校的學生提供勞動力來完成的。機場的建設大部分是手工完成的,很少使用機器。
1939年,機場也擔任了氣象觀測站的角色,並建了一座氣象觀測大樓,該大樓至今仍然存在,但已轉為農業倉儲用途。
同樣在1939年,該機場建造了控制塔。儘管國民黨在接管飛機場時對其進行了修改,但該設置仍然存在。
儘管北機場幾乎專門留作飛機停放,但在戰爭期間,南機場被廣泛用作神風隊飛行員攻擊盟軍機隊的出發點,這使之成為盟軍機隊的誘人目標。戰爭期間,該飛機場遭到大量轟炸。
硬化後的停機坪散佈在機場周圍,這些停機坪上種有草和樹作為偽裝。很難從空中發現這些停機坪。他們融入了景觀之中,因此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幾個。共有14個停機坪,其中許多保存了下來。在基地現場至少可發現4個。
戰爭期間,招募了學生和當地人來製造假的竹編和草編飛機,並將它們停放在飛機場“錯誤”的一側,以挫敗盟軍的攻擊。這些假飛機中有許多是在戰爭期間製造的。盟軍飛行員很快發現大多數飛機是假的,原因是那些假飛機燃燒時通常沒有黑煙,因此攻擊的注意力轉移到跑道和飛機場上。
神風隊的戰鬥是在太平洋戰爭後期進行的,神風隊的人員駐紮在農業學院的宿舍。這些學生被迫離開學校,被要求在體育場內睡覺,或者用竹子和其他當地材料建造自己的臨時住所。
在整個戰爭中,有超過2,500名飛行員從該機場起飛,前往執行對盟軍艦隊的自殺任務。
1945年戰後,飛機場被廢棄了。但是,國民黨到達台灣後很快就接管飛機場。該機場很少被使用,但仍繼續充當氣象站和緊急著陸點。飛機場鋪有一條跑道,跑道長約5000英尺,方向為東北向西南。西南向增加了一個新的軍事基地即在飛機場的東北側,(顯然)有維護設施和分散風險的作用-這些滑行道止於混凝土圈,並在攻擊發生時能讓飛機快速起飛。有證據表明,分散的頑固立場尚待觀察,其中一些如今已成為新住房綜合體街道的一部分。當我造訪時,跑道仍然存在,但跑道大部分已呈現不良維修狀態。
機場後來移交給台灣海軍。海軍在機場駐紮了一架PC-3 Orion飛機。這架飛機曾被用作空中預警飛機。海軍計劃擴建飛機場並增強其能力,但這意味著在該區域內或附近不能批准任何一定高度的建築物的規劃許可,這使當時的當地政府感到惱火。此外,該地居民反對額外的空中交通帶來的噪音。照原樣運行該機場的成本是不合理的,因為沒有擴大規模,僅有一架飛機就沒有效率。但由於居民的關注以及建設所需支出等原因,他們放棄了增加機場容量和作用的嘗試。
該機場最終於1973年關閉,隨後被軍方棄置。直到最近,附近仍存在一個軍人眷村,但該村莊已被拆除。
該機場仍被國際民航組織列為RCMS。它被列為目視導航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