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是具有數千年文化和貿易關係的古老文明國家,但在20世紀,兩國的競爭導致巨大分歧(西藏問題等),甚至引發了邊界戰爭。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這種趨勢起起伏伏。
在過去的十年中,新德里和北京的多方認為中印關係貿易發達和穩定,如增加政治互信,發展雙邊關係,加強政治和經濟合作以及兩國交流等方面為雙方提供良好的基礎。這樣的機會也緩和緊張關係並減低分歧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大國都起著互補的作用,並相互幫助成為經濟超級大國。 此外,印度和中國在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的存在,讓未來幾年的世界貿易提供新的定義。
中國還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儘管他們相互之間有政策與競爭,但彼此互動,是基於雙方的需要。
但是另一種觀點來看,區域和國際變量和參與者導致兩國之間日益加劇競爭並在緊張關係中發有著重要角色。 同時,兩國之間存在多重種競爭:
經濟上的競爭:
印度和中國的人口都分別超過10億,兩國都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 增長的同時,兩個亞洲巨人開始了新的競爭。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遠遠超過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
今時今日,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競爭主要為經濟競爭,例如在半重工業,輕工業,信息技術等方面。 而且,絲綢之路的經濟帶是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價值數十億元的經濟管道,所以也引起了印度的高度關注。
擴大地理政治競爭:
中國在規模,資源,人口和軍事能力方面,將印度視為亞洲的競爭對手。 實際上,北京認為新德里與華盛頓的關係太親近了。
中國的崛起就破壞了亞洲勢力的平衡,美國和印度之間廣泛的經濟關係,並且印度為增強其區域力量所作的努力等,已經體現並塑造區域方程式, 讓美國和印度想控制中國的勢力。
實際上,印度在東方的外交政策的當前原則之一就是對抗中國的增長實力並遏制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與中國的反對派在各個層面進行合作。
在新德里的看法是,中國近期的外交政策是激進的。 因此,新德里感到受到中國圍攻的威脅。 這就是為什麼印度人在外交政策中關注印度-太平洋聯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原因。
印度-中國的國防敵對:
儘管中國和印度已簽署防止軍事對抗的協議,但兩國之間的4000公里邊界爭端仍然是敵對行動的主要根源。
儘管近50年的邊界過境點重新開放標誌著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這種情況並未持續。 兩國對中印邊界爭議有不同的看法。 中印邊界爭端仍然存在,兩國之間發生對抗會使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蒙上陰影。
遠景:
中國和印度有共同的目標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加強經濟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國際局勢的重大改善可以緩和兩國之間的僵持雙邊關係。
分歧和爭端,相互猜疑,邊界爭端增加,能源競爭,爭奪地區影響力,中巴經濟走廊,中國在尼泊爾的投資,西藏領導人在印度的存在,印度加入核供應國組織等 以及加強海軍力量都將導致兩國之間更多的競爭和讓關係警章。 這也可能給兩國帶來更多的不堪後果。